原标题:20年前,镜头中的日本人
转眼间,又到了2017年年底。随着强冷空气的到来,北风咧咧中,残存在枝头上的树叶纷纷落下。落叶铺了街道,人们脚步匆匆,踩踏在堆积的残叶上发出“嚓嚓”的声响。京城的冬天寒冷,但冬天的太阳很暖。沐浴在冬阳下的京城人,闭上眼似乎就可以享受一下进入梦想的快感。这梦多半是过去的那些人和事。此刻的京城,屋内温暖如春,屋外寒风凛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各的味道。顶风冒雪,傲立寒冬,也是一种难忘的感受。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些事情渐渐淡忘,有些事却愈久弥新。就好比整整20年前1997年10月至11月的秋天,我随中国青年代表团“百人团”考察访问日本的那段经历。该活动是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共同组织实施的。现在回想,那一个月的时间,日本方面安排得比较丰富多彩,其中包括:跟日本老师学日语,听专家学者讲课,参观考察工厂企业、大中学校,游览街巷和名胜古迹,与日本青年合宿交流,到日本家庭民宿等。除了参加日常的活动外,自己还抱着相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空间,采用街拍抓拍的方式,抓拍了不少日本人的照片,也经历许多有趣的拍摄故事。不管走到哪儿,我总是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想、一边拍。总希望用自己的镜头留住那个特定时空和环境中的日本和日本人的真实样子。留一份影像记忆,也留下一些思考。那次从日本回来后,在全国青联和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以及同事朋友的支持下,自己从几百张照片中挑选出部分照片出版了摄影集《日本人印象》。我的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徐国兴教授认为,画册弥补了当时国内专门反映现代日本人生活风情的空缺,也为中日青年交流增添了新的色彩。此后这本画册被中日双方认定为中日青年交流的成果,赠送给不少中日友人。其实,我不敢有大的奢望,只想用相机和笔,记录下我眼中的日本和日本人,为中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提供一些资料和素材。对中国人来说,日本和日本的话题总有些复杂。有专家认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中,日本了解中国远比中国了解日本要深入的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咱们看一切事物,包括对待日本和日本人确实要认真仔细,心态放宽,眼光放远…… 整整20年过去,再次翻看这些老照片,回想那些经历,想想当年那些熟悉的中日两国的朋友们,总觉得冬天还有不少让人感到温暖人、温暖的事……(文图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兵哥记事")
东京浅草寺,点蜡烛的女人,眼神 照片均为刘卫兵摄影
东京涩谷,年轻人的乐园,海报美女是谁
东京,日本NHK广播公司,偶然遇到的几个女孩,摆出POSE,让咱拍个够
京都,访日期间,所到之处天天看人们弯腰鞠躬,感觉有点儿累
东京迪斯尼乐园,这女孩笑的够灿烂
东京大学图书馆,偷拍了几张照片。里面好安静
宫岛海边,老人和鹿,和谐相处
空姐为啥使劲儿冲我们鞠躬
1997年10月,我随中国青年代表团“百人团”的团员,乘日本航空公司飞机由北京飞往东京。行程过半,我发现航班上可以吸烟。当时有些国际航线允许乘客吸烟。既然可以,我便与同伴到机舱靠后的地方抽起来。刚点着烟,一位漂亮的空姐跑过来,满脸堆笑地给我们鞠躬,请我们再往后一点到指定吸烟区抽烟。我俩赶紧走到最后的位置,刚吸了一口,又一位空姐奔过来,请我们坐下抽烟。此时,后舱客人已经坐满,我们正为难,空姐连忙给旁边一位临时坐在吸烟位子上的先生鞠躬,请他给我们让个座位。同事坐下了,我还站着。那位空姐又忙着帮我找位子。眼见此景,我实在不好意思,连忙将烟熄灭,赶回自己的座位。初到异国他乡,出门上街,总免不了要问路。刚到东京两天后的一个旁晚,我到池袋附近的街上去冲洗刚刚拍摄完的胶圈。在日本期间拍摄了十多个胶卷,拍完后希望尽早冲洗,怕时间久了影像照片质量。我沿着街道,寻着霓虹灯闪烁的繁华地方找,走了很久也没发现一家彩扩部。无奈中,我向一位拎着菜篮子老妇人打听。遗憾的是老人不停地摇头。“嗨,人家不懂英文!”情急之中,我立刻拿出胶卷让她看,还比划着“冲洗”的意思。老人笑着明白了。她叽哩哇拉讲了一痛日语,伸手指指前面,又指指后面。她这么一说、一指却把我弄糊涂了。看我不明白的样子,老人向我招招手,让我跟着她走。我跟着老人走进过街通道,又辗转着拐了几个弯,终于在地铁站附近找到一家彩扩店,可店关门。老人一看着急了,一边向我点头,似乎是在道歉,一边又焦急地四处寻找。看到老人着急的模样,我实在不忍心,赶紧向老人致谢,并表示自己能找到。老人放心了,拖着微微驼背的身子缓缓地走进人群中。望着老人的背景,我心中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感动。后来,我把自己这次“感人”的经历当作新闻,绘声绘色地告诉同伴们。谁料,听完我的讲述,同行的团友又给我不少这类的经历,比如一位同伴雨夜出门,不相识小伙子打伞帮他找车站的事。同行的不少朋友认为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团队精神、认真敬业、以及不屈不挠的那股劲头值得咱学习。当然也有人说,日本有些人岛国心态,缺少大气,心底狭隘,表里不一,个别还有阴暗残忍的心态。我赞成这些观点,假如我们把日本人的一些优点和长处学过来,扬长避短,中国会变得更加强大。日本之所以能够在战后迅速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在某种程度上是源于他们的“认真”。
街头推销员,卖富士照相胶卷。过去学摄影时能用上富士、柯达胶卷已算奢侈
深夜路过一家24小时商店,店铺女主人背着孩子看店
京都,扎辫老人西服革履,够酷
课间休息,小学生趴在榻榻米上玩纸牌游戏
枥木县宇都宫,小学生上家政课。从小学学做饭,整理家务
栃木县,草地上随意打闹玩耍的孩子。老师站在一边光看不管
栃木县,剑道课后学生跪地冥想。日本中学普遍开设剑道课,让学生学礼貌、学勇敢和坚韧
中学生生理卫生课。老师给女学生讲男孩的生理特征。不知咱们中学的生理课怎么上?
在柏村惠子女士家民宿交流时住了三天,每天都给我安排不同的活动。她家的大女儿真弓带我参观民俗馆。闲来一起抽烟时,她悄悄说,别告诉我妈我抽烟啊
栃木县l宇都宫,到柏村惠子女士家民宿时,留下不少有意思的故事。人家夫妇请我吃饭,俺没吃几口,盘子就空了,心里挺别扭。1999年柏村女士来北京,我在家里准备一桌丰盛晚宴招待。后来知道,日本人重视饮食健康,更不愿铺张浪费
日本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在日本大大小小的餐馆吃了一个月,几乎见不到日本使用一次性筷子。其实,日本森林覆盖率高达56%,但是他们每年仍然要从国外、包括从中国进口大量的木材。他们认为,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这种使完就扔的筷子,在中国的餐馆里随处可见。再比如,日本人的垃圾分类可谓严格。不同的废品一定扔到不同垃圾桶。回来想想,现代北京也实行垃圾分类,可是谁真的去落实?北京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禁塑令”,希望减少使用低端的塑料袋。20年过去,家里的塑料袋越来越多,街头的塑料袋还是随风飞舞。刚到日本,发现宾馆洗手间里贴着“自来水可以饮用”的提示。开始心里有些将信将疑。后一打听,日本一般宾馆、饭店里的自来水都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日本人环境状况可见一斑。【兵哥记事】
1998年出版摄影集的《日本人印象》(新华出版社)。柏村惠子女士来北京时,专门多要了一本摄影画册,回日本后辗转找到封面上的新娘并送给她。封面女士看到摄影画册后给我来信讲述她的工作和生活,还说她结婚时已有几个月的身孕……
中日青年交流,上图中你能分清哪个是中国人、哪个是日本人吗
中日青年友谊计划,难忘的东瀛之旅
和日本孩子一起,兵哥也年轻了。 团友摄
东京,日本NHK广播公司,传统张贴画。日本一直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上野动物园,宣传保护动物,这姑娘像老虎吗
山梨县,渔舟唱晚,湖边一景
京都,装扮成歌舞伎的女人
广岛,原子弹爆炸慰灵碑前,献花老人猛地回头…… 照片均为刘卫兵摄影
当时,中国青年代表团教育团与日本青年举行的一次对话交流会让人记忆犹新。会上,面对我们十多位中国青年,一位梳着披肩发的男青年客气而又直率说,中国近年来污染的日益加剧,已经影响到日本。“中国的污染影响日本?”此话一出,令在坐的中国青年哗然。“怎么可能?”我们这样想。那位青年接着说,作为邻国,中国在日本的上风处,风一刮,中国的污染气体、沙尘暴就吹到了日本…… 记得当时听到这话,我们都涨红了脸,心里不舒服。有战友当即发言反驳,认为日本青年的发言失之偏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环境问题,中国为此也做出了很大努力。那位日本青年听后,再没说话。后来得到的数字,令人惊讶:当时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上千亿元,全球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我国占了16个。我国当时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全国300多个城市中,有70%以上的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全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城市河道90%遭到严重污染,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有观点认为,中国近年来经济上确实获得了快速发展,但生态环境牺牲巨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和未来。现在,国人终于认清了这一点。(照片翻拍于刘卫兵摄影集《日本人印象画册》,新华出版社。文章写于1997年末,发表时略有修改,2017年11月30日冬夜)